在名校中徜徉,感悟教育真谛
2018年10月31日—11月2日,新安县教育局组织全县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提高班岗位培训,我有幸也参加了培训。
10月31日,我们一行九十多人多人赴洛阳西下池小学,开封河大附小,封丘县实新中学这三所小学校考察学习。本次考察任务明确,组织严谨。考察团每到一所学校,都和学校领导认真交流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特色学校创建、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同时也听取了各校领导经营管理学校的办学理念、思路及所取得的成就。考察学习中的所有信息和场面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并且不时的在我的思想中与我校的办学实际形成碰撞,使我感受颇深,回味无穷。下面我就学习考察的感悟汇报如下:
镜头一:在爱和自由中快乐成长
走进西下池小学,就像走进了一个生态的世界,看到的是自然和谐,生机勃勃。学校精巧细致的文化景观,成为西下池小学学生拥有的独特的成长环境。可谓“一步一景,处处皆文化”。在这里,充满“爱与自由”,孩子“自然生长”,师生都能成为“自己”。准确地说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童年记忆,少年时光,就在人一生之中最美好的小学阶段,应该是流光溢彩,像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让人不由有种感动,有种鼓舞。内心深处发出一种赞叹:这是一所不一样的学校!这是一所充满生机的学校!这是一所师生和谐发展的学校!
镜头二:朴素外表下的真经
河大附小明伦街校本部隶属于河南大学老校区,校舍也许落后,教师属于河南大学的编制。家长全是河大的老师,这里有着一群高素质、高文凭、先进教育理念的家长群体和老师团队。目之所及,到处都安排的科学合理,人性化,遵循教育规律。在这样的校园里行走,真切的感受到了教育本真的样子,那节科学科,刚入职的牛老师不紧不慢的启发诱导,让孩子们自己感悟、动手实践,自主体验学习的乐趣。真的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我在想我的课堂,缺少的是从容,更多的是唠叨。
镜头三:一所农村学校22年的阅读坚守
河南省封丘县实新学校,22年来坚守阅读这一特色,同时不断探索阅读课程化的升级,在变与不变之间,书写了一所农村学校的“阅读传奇”。尽管已经惊叹过一次了,但当第二次踏进这所学校时,内心还是再次泛起了涟漪,那是自己内心深处阅读的情结再次被勾起,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总是把阅读挂在嘴边,但并没有扎扎实实的陪孩子们阅读下去。实新学校身处国贫县,学校内部没有现代化、高大上的图书馆,外围也没有全民阅读的氛围,但他们却用最朴实的方法,将阅读的种子深深地种入了孩子和教师的心间,将阅读融入学校成长的基因中,这一点对我的触动很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如今,实新学校找到了这条看似曲折的“捷径”,愈行愈远。实新学校在印证“办一所儿童喜欢的学校,办为孩子童年留下终生美好记忆的学校,办一所留住乡愁的学校,办延续乡村文明星火的学校”的办学追求。而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个人感悟
通过考察学习,感悟很深,收获不小,我觉得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经验。
1、环境育人尤为重要。 我们考察的西下池小学,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结合得十分完美,校园清洁优雅,文化气氛浓厚,充分利用墙壁、走廊、门窗办起了墙报专刊,名言警句、书橱等,营造了浓厚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随处可受到良好的熏陶,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2、要确立全面的人才观。一是要确立学生必须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及劳动技能、艺术修养等方面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二是要确立教育个性化观念,要认识到“无个性即无人才”,在学生品德、文化、身心素质充分得到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其特长。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单看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优劣,科学文化知识仅占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出身社会有立足之地,那还要各方面综合发展才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在平常的教育当中,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使其充分发挥潜能,掌握一技之长,才可能有用武之地。
3、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曾经有个教育家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哪怕再差的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都有可塑之处,我们当教师的要树立每个孩子都是好的,一切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一切学生都有发展潜能的思想。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成绩稍微差的学生,教师就把他们打入差生之列,认为他们不可教,无药可救,这是不对的。我看过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案例,使我深受感动,在我们看来“无药可救”的学生,李老师把他视为知心朋友,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通过他的耐心引导和教育,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将其转化为优等生。作为教育的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也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