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

时间:2024-09-02 19:38:32
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此文共4801字]

[寄语]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几十年的风雨路程,他们相濡以沫,特别是钱瑗先去后,对于杨绛女士这样不喑厨事,专做学问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起居更是简单、不容易了。所有经历过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在作者眼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请您阅读。

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1

杨绛曾说:“我走过一道道驿站,一路上都是离情。”

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全书想要向读者表达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护所。

《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中,“我们俩老了”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女儿与丈夫先后病重去世,作者在书中表现了这段深重的情感经历。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以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得爱女,直至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杨绛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拙手拙脚”的钟书“做了坏事”,打翻了墨水瓶,妻子说:“不要紧,我会洗”;钟书不小心把台灯砸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钟书把门轴弄坏了,妻子说:“不要紧,我会修”。

钱媛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阿媛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父母的骄傲。

钱钟书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长期为妻子做早餐。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

在杨绛的作品中,他们一家确实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家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2

我们仨手挽着手踏过那万里长梦,我们仨肩并肩越过那凛冽寒风,而如今我一个人在暖阳里,迎着清风雨露,思念过往的天空。

《我们仨》这本书饱含的是沉甸甸的暖意,书写的是平淡生活中如涓涓细流般的爱。它是暖,是爱,它深深打动着我,似水流年飞逝而去,但是经过时间淘洗过的真诚力量,却如黄钟大吕般震撼我的心灵,久久不消。

合上书本,钱老夫妇和女儿平凡的日常生活跃然眼前,——出国期间,和妻子一起“逃会”,细心照顾生产后的妻子,和女儿圆圆“没大没小”的“打闹”……整本书里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从每天的一日三餐,衣食住行,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平淡琐屑的林林总总,在我们看来不值得一提,却是三人平淡中的真情,寻常中的幸福。从两个人的甜蜜到三个人的温馨,一路扶持、一路相守,苦也酿成了乐,悲也酿成了喜。这应该就是生活的真谛吧!

我想到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早起父亲为我准备早餐那忙碌的身影,深夜苦读母亲那一杯温热香甜的牛奶,长久以来都被我遗忘、忽略,也许,看多了长江黄河那样的壮观美景,听多了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故事,我的内心深处总潜藏着一股英雄情结,幻想着有不一样的人生,不曾想这平静中的纯真美丽竟如小石子一样在我的心田泛起了阵阵涟漪,听风看雨可以是幸福,喝茶赏花可以是温馨。

在岁月的长河里彼此凝望,互相守护,倚在时间的角落里一同慢慢地老去,也是一件悦事,只可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空悲切,女儿,丈夫先后离她而去,徒留自己在世间独饮相思的毒酒。我能听到作者杨绛在深夜里的隐隐啜泣,我能看到作者杨绛文字背后的凄婉,我能摸出她温热心脏背后的悲怆。

一如作者所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我们仨,已不再是我们仨,但还是我们仨,我们仨已融成了一生,融入了时光中,即便是散落在宇宙无垠的广袤中,我们也能第一眼望见对方,这便是我们仨。

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3

相亲相爱的我们仨,血脉相连的我们仨,无法分割的我们仨。

我们仨经历了人世间诸多苦难,最终却没换来诸多幸福。天人永隔,阴阳挡不住绵长的思念,更挡不住结发之情,血脉之亲。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

这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三口之家。论其平凡,是因为他们像千万家庭一样,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论其不平凡,是因为他们都在自己的事业方面都有所贡献。其实世间哪有不凡,万物皆有灵,有灵则有情,亲情可谓占据大半。在亲人面前,我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他们永远会牵挂我们,而我们也会依赖他们。

这是一幅作者家庭人生的刻画。从懵懂少女,到为人妻,再到为人母,这就是一个女人的一生。当然,这中间还有许多故事。文章开头,描绘了一个梦境,一个至亲生命将尽的梦境。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人生不应该因为恐惧死亡而患得患失,也许,将人生当成一场梦,不失为一种豁达。

作者全文行笔平淡,没有呐喊,没有声嘶力竭,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俨然像一个旁观者。我不知杨绛先生写此书时是何等心境,但我认为,其实不然。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却飘散着淡淡的思念。也许经历过生离死别,年华苍苍,看淡了所谓的生死,看破了寥寥红尘,明白了生死由命。一次失去两个至亲,普通人应该承受不了。没有先生强大的心境,也理应学会豁达,而不是为生死之事沉沦,要为他们好好活着。

记住一切你曾经拥有的,珍惜一切你所拥有的,寄希望于你即将拥有的——“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本书中充满的不过是生活的片断,对人的思念。然而你可曾在其中听到过一滴怀念的泪水?坚强,在坚强中得到了磨练;希望,因希望世界被赋予以色彩。“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一切终究会改变;改变的代价是高昂的,然而我们必须付出以执著。前人植树后人乘凉,当我们将真心付出,我们的后代必会受益。相比之下,死又算得了什么?在爱因斯坦眼中,不过是不能听莫扎特罢了。成败何足道,看破烟云,就让那一份温情伴随我们走向路途的终点。

书中最后说:“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路在何方,家在何处?愿杨绛先生在这寻寻觅觅中永远怀着我们仨这份曾经的幸福

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4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我。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认识杨绛缘于钱钟书先生,读书年代,读《围城》曾被我们视作为一种时尚,仿佛不读《围城》就不是文学爱好者。由此,也进一步了解了钱钟书先生和他的家人,这样的了解毕竟不同于历史课本中的简单介绍,这样的家庭也毕竟不同于我们。但是,一直以来却从未读过杨绛先生的文字,也许当时的读书更多的是追随潮流吧。

说实话,开始是以一种淡淡然读杨先生的《我们仨》。这样一本纪实文集,轻松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过的六十几年岁月。从两口之家的小甜蜜,到两人去到牛津,在图书的海洋里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总也找不到什么喧哗的声音,找不出任何干扰项去打破这片宁静,老人像是在轻轻的对自己言语,在亲人墓前一起回忆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儿钱瑗,丈夫钱钟书相继过世的沉痛打击下,杨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里记录着生活里点滴记忆,也许这是她对逝去的人的最好缅怀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脱的唯一途径吧!

对于八十高龄的钟书夫妇而论,独女钱媛的离去,让老人的心从此成为了干枯的老井。杨绛说:“生了独女钱媛这么多年,也就牵挂了这么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牵挂了。”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发人送黑发人又该如何的哀伤?所幸的是,这个时候,还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总有一天,他们之间也必有一人要先行离去,风风雨雨相扶持着走过了这么多年,而突然间要接受挚爱的永远离去,从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了一生中最牵挂自己的人、自己最牵挂的人,余下的漫漫长夜,再多的风风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过。午夜从噩梦中惊醒,身边已空无一人,那个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没有回来。一个人守着孤单的身影,对着寂寞的台灯叹息。

杨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绘得多么壮丽,多么缤纷,却在不经意间告诉我们,她爱着她的丈夫,女儿,她有着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热忱,那份牵挂。她的文字里透出来的尽是黑白底色,年轻时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闺秀,到老年时候的沉着坚毅。在这片田地里,你何处去寻找市侩气息?又有什么比这无声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5

拿到《我们仨》这本书,实在是有些缘分。当时因为没有看到读书活动的通知而错过了报名的机会,自己还遗憾了好一会儿,谁知开学后班长便通知多了几本书,喜欢的可以过来领,我第一眼便看到了《我们仨》,就赶紧报名领了过来。我并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文艺女青年,但却常常下定决心一定要多读书,于是便给自己列一个长长的书单,虽然任务常常达不了标,但是知道的书名却不少。我是在杨绛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出来后,才知道她这个人的,一开始还因为先生这个尊称误以为是男人闹了不少笑话。

初读这本书时,因为不了解钱钟书和杨绛的故事,理解起来很是艰难,尤其是作者杨绛在书的开篇描写钱钟书在最后弥留之际和她的女儿钱瑗住院去世这段时,用古驿道坐船和梦中看女儿来形容。我有点后悔在开始阅读这本书之前为什么没有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经历,这样才可更加身临其境。当我看完作者杨绛和钱钟书的生平经历后,又重新读了一遍开头,这下才理解了钱钟书为什么会被黑车拉走开会还要选择走古驿道这条路线,为什么他必须得在“小船”中睡觉,明白了在梦中怎么可以看到女儿那么多的事情,意识到他们二人的“回家”对杨绛来说是何等的打击,才明白第二部的篇名含义“我们仨失散了”,心中直涌出一阵心酸。

全书中并没有抒发出特别强烈的情感,整本书都是在描写一家三人相处的点点滴滴,钱绛先生的出生年月比我奶奶还早个十七八年,但是他们的爱情故事却是如此超前,两人同是无锡老乡,在清华校园中一见钟情,杨绛绛没有嫌弃钱钟书的“拙手笨脚”,钱钟书也每日为杨绛送上早餐,相濡以沫的一生令人羡慕。我们仨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悟就是原来一场势均力敌、门当户对的爱情竟是这么的圆满幸福,两人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不会为柴米油盐的琐事而吵架,在国外的早上喜欢喝一大茶瓯的印度红茶沏的牛奶红茶,回国以后因为买不到茶叶还用三种茶叶混搭,“滇红取其香,湖红取其苦,祁红取其色”,足以见得平时的生活情趣。丈夫也不会嫌弃妻子不会做饭,每日为妻子烹饪早餐还端到床边,两人就着锅用白水涮肉吃也吃的十分开心;两人不在一起时就通过写日记和写信来把自己经历过的有趣的事记下来回来好告诉对方;在面对前途的选择时两人也有过争执,但最终不会忘记要尊重对方自己做的决定,也不会在事后因为这个决定而互相责备;一家三口住在狭小的办公室,疾病缠身,也依然每天开开心心的;朋友虽少但都是脾气相投的人,每日谈天说地好不快活;即使经历了**,下放了牛棚被剃了阴阳头,被人冤枉,呕心沥血的作品被人否认,在书中也看不到一丝的不满与绝望。

在杨绛的笔下,他们的女儿钱瑗从小便深得别人喜欢,过目不忘、不爱哭闹,外公和爷爷都把她捧在手心,小小的年纪便有很强大的自制力,妈妈不让吃的东西绝不会偷吃,只会挂一滴眼泪轻轻扯妈妈的衣角,惹人怜爱;虽然从小体弱多病经常休学,但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中学,还自学了俄语;小小的人儿在爸爸出差时被交代要照顾好妈妈,就自己默默地帮妈妈除去蜂窝煤上的猫屎;即使五六十岁了,也依然像个未成年的女儿,会跟妈妈撒娇跟爸爸逗嘴,三个人在一起每天都充满了欢声笑语。通过杨绛的描述,我觉得他们生活的幸福又快乐,但在查到的资料中我了解到钱瑗的第一任丈夫因为的迫害在家中自杀去世了,我想着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吧,但是作者却一笔带过只说她的女儿和第二任丈夫的幸福生活,着实让人有些欣赏杨绛先生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在百岁高龄时所作,我们在书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细节,不仅是对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描述,还有自己的爹爹、爸爸和朋友等等,许多事情就好像是昨天才发生一样,即使是借助着日记来会议,也着实有很大的工作量。我可以想象到作者在写下这些充满幸福的瞬间时,内心是多么的留恋和不舍,这是他们的真实生活,我们无法加上“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个结局,“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让我体会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我也拥有和杨绛先生相似的幸福瞬间,《我们仨》描绘的是可以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细节,生活中虽然有争吵和艰苦,但总会需要乐观和希望来继续走下去。

《我们仨的读后感初中[此文共480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