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笔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4-12-13 22:57:58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笔记(精选多篇)[此文共20680字]

第一篇: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笔记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笔记

(2014.09.14-12.14)

安徽省马鞍山二中 汪正贵

学习笔记之一

我们正处于一个后现代社会,这是一个工具化的世界,充斥着功利和浮躁、短视和偏见。

我们正处在一个权威丧失的时代,失去了共同信服的权威。

我们正处在一个超验的不可能性的时代。我们的孤独感,来自于我们不能共同分享一个共同的世界。

我们正处在传统破碎的时代。源于思想资源的贫乏和庸俗。

我们似乎并不存在一个共同的现实世界;因此我们要创造一个共同的现实世界。

教育是国家控制思想的源头,教育也是开启创造共同的现实世界的源头。在这种国家主义情况下人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如何可能。这是一个教育内在的悖论。

教育永远是国家权力、官方知识和话语的体现。

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更要进行人文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人文教育关注人的精神、人生的意义。

人文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发展。人的自由随时与义务相结合。要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讨论人的自由。自由意味着义务,选择意味着责任。

多元课程的哲学意义,就在于为学生提供选择,植入自由的种子。

马克思说,教育就是给人的脑子里安装一个轮子,人离开了这个轮子,就不会说话了。我们现在要寻找教育的新的轮子。

制度能让老师不打学生,但不能让老师笑着对待学生,只有老师内心的温暖才能让她微笑着面对学生。制度让人做不能做的事,文化让人如何做得更好。

缺少的不是制度和规则,而是缺少制度和规则意识,以及对制度和规则的敬畏。

教育要用减法。减是为了做最重要的事。

教育要做正确的事,守正。

教育要静下心来,静等花开。学校不是跑马场,师生都在忙碌地奔跑,确不知道方向。

教育要教真道德。宁可沉默,也不去讲一些大话,空话;大话、空话讲多了实际上也就成了假话。

要把校长的影响力减到最小。校长要学会走到幕后,让老师和学生走向前台;校长要学会引领与唤醒,让思想和理念影响师生;校长要制造“替身”和“影子”,这个“替身”和“影子”就是学校的制度、理念、精神和文化;校长不要走在变革的最前面,否则不是你脱离了群众,就是群众抛弃了你。

学校不能折腾、颠覆,而是传承与创新、积淀和发展。

课程才是学校的产品。有人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这是误解。当学生成为产品,容易导致学校的工业化倾向:将学校看作工厂,经过流水线式的加工,生产出千人一面的产品(学生)。当学生成为产品,我们的教育就会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需求,忽视学生的成长。

当课程成为产品,就理解了教育的真谛:用课程这个产品,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当课程成为产品,就理解了教育的属性,教育成为服务业。

当课程成为产品,就必须学会开发我们的产品,注重产品的设计和加工。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二次开发)、校本课程的整体开发就成为必需。

当课程成为产品,要注重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成长需求。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和我们一样的人,不要把学生培养成同样的人。教育是让不一样的学生成为不一样的自己,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

当课程成为产品,教育更多的变为发展与生长、唤醒与激活、存养与涵蕴、帮助与扶持,而不仅是塑造、打造、外烁、规训、管制、培养、灌输之时,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就会有土壤。

艺术门类当中的合唱和戏剧是很好的教育形式与载体。戏剧中的角色扮演,能让学生体验不同的人生感受,有助于学生成长。而且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门类,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合唱也是如此,除了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奔跑的时代,速度给人们带来压力感。请放慢你的脚步,好让灵魂跟上来。

教育是培养人还是培养才,需要我们思考。教育要顺应人性,千百年来,人性的进化是很慢的,人性很少改变,或者可以说人性从无改变。改革和决策要顺应人性。

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中国。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是未来的中国人。我们今天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也就决定着我们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中国。

城市里的人生活在小圈子里,世界很小。乡村的人能看得见整个世界。在城市森林里,我们仰望星空,星空很小,天空灰暗;我们脚踏实地,踩着的是坚硬的水泥地,而不是松软的亲切的土地。乡村的天际线很远,让人相像到无限;乡村的大地有着泥土的质感和味道。

学校的物理环境对人的性格、心情、气质和行为有很大影响,对人的身心健康也至关重要。逼仄、拥挤、嘈杂的生活环境往往产生浮躁、紧张的心态,甚至是自我身心冲突,延及人际之间的思想和行为冲突;安宁、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形成从容、大度、深刻而平和、健康的身心状态。

上海的市区学校相当一部分面积比较小,往往只有一栋楼,但很精致、人文。这也符合上海人的性格,精细、人文,但略显小气。北京的学校面积相对要大一些。美国的中小学面积与学生人数之比要大得多。他们的教室面积一般在120平方米左右,学生数往往只有20几个。国外有一位人士这样说:“40个学生在84平方米教室学习,要有爱因斯坦智力的大脑,还要有苏格拉底样的老师。”联想到我们的学校,五十多人一个班,确实太大了。我的梦想,是二中的班额数能控制在40人以内。当然小班制实行后,也要有相应的变化,比如教学方式的变化、课堂座位结构的变化等等。

所以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当中,要注重物理环境的建设,比如声环境(隔音);热环境(恒温);光环境(明暗)的建设等。

学校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李希贵校长说,教师第一,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学生第一,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的。

我的理解,学校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集合体,师生在学校同样都要得到发展和成长。学生作为未成年人和受教育者,到学校来接受教育,得到成长。毫无疑问学生的成长是学校的根本目的。

同时,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自身要得到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发展,教书育人,使学生得到成长。根据康德的说法,人本身的价值是最重要的,人永远不能成为手段和工具,人的发展就是目的本身。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教师的发展只是学生成长的前提、条件和手段,教师的发展也是学校的目的之一。所以学校里面“以人为本”就是“以师生为本”。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将学校办成老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乐园,是最理想的状态。

当教师与学生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视具体情况而定,总体上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维护未成年人利益优先的原则。

学习笔记之二

未来正扑面而来。过去我们讲教育 ……此处隐藏17103个字……谓双赢。

小班教育是郭校长的一个梦想,虽然现在只是在学校小规模开展,但是已经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小班班级学习环境、住宿环境、课程设置等都非常有特色:

1. 有触控一体机等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打造的教室学习环境。有了这些先进的

教学设备,学生的小组合作更加容易开展。

2. 艺体课程成为独立的课程,采用限定选修与自由选修相结合。以体育课为

例:采用3+2模式,连堂上,前3节在各种班级上通用课,后2节课学生自己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培养兴趣同时还可以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水平。不像普通学校的体育课放羊式的教学。

3. 小班有一个必修课程是我个人最敬佩的地方:流畅表达。每个班都要安排

半个小时进行学生的口头表达。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口头表达能力,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训练,巴川中学小班同学一定是受益终生的。

4. 除了口头表达能力,小班同学还要训练自己的管理能力。每周学校会安排

一个班级值周,并且参加学校级别的行政例会,可以对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

5. 大多数孩子在拿成绩单的时候,巴川中学的孩子们拿的是一本厚厚的“学

生成长报告册”这本册子包括成绩篇、成长篇、家长篇,通过这种方式,成绩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五篇:北京大学高中学科高级研究班学习心得体会(1)

思考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北京大学六盘水市中学教师高级研究班学习心得体会

六盘水市第一中学英语组 曹清义

联系电话:18685893211

出发前的思绪

说一句不怕大家笑话的话,自接到学校安排暑期去北京大学培训的通知,内心并不仅仅只是简单的高兴和激动,简直是心潮澎湃。因为读书时想都不敢想,高考填志愿时戏谑性乱填,工作后偶尔闪现出去“充电”念头的神圣学府,就要以这种轻松愉悦的方式接纳我们。你们说有没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我想是有的,依我愚见,对于我们曾经上过大学,或者有上大学梦想的每一个中国人来说,能去北大的校园里逛一逛,还能念念书,应该是心之所愿,而去培训就意味着这一愿望的实现,能不高兴都不行呀。

难忘的记忆

我们是8月1日凌晨出发,2日中午到达入住宾馆,3日报道注册,4日开始正式培训。尽管八月的北京气候有些酷热难耐,宾馆的服务有些不尽人意,食堂的饭菜也不太可口,但是每天6个小时和专家近距离接触,他们渊博的学识、儒雅的风度和前沿的思想、、、、、、如沐春风,酷热顿消,因为专家们精心准备的精神食粮总有一点会俘获聆听者的 - 1 -

心。下午放学后徜徉在北大的校园里,一边欣赏北大既有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度,又有江南山水的秀丽特色的风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一塔湖图”,就是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一边感受北大厚重的人文历史,可以说北大处处有文化,物物留历史,晚上回到宾馆,和同学科的室友照照镜子,找找差距,谈谈打算,就这样过了一天,但第二天绝不是头一天的重复,因为讲授的专家换了,下午也可去北大邻近的清华园、圆明园和颐和园逛逛,完后大家伙一起找一个川菜馆搓一顿,味美价廉,感觉就是划算。最后一天会务组还给了我们一个意外的惊喜,这次活动的主办方: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特意留出一天时间组织所有学员参观了首都北京最有中国文化代表三个地方:孔庙、国子监和国家博物馆,大家再一次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所震撼。这就是我们一周的北大之行,我想这一周将会成为我们每一个认真参培老师的永生难忘的记忆。

丰硕的收获

这次培训的收获是巨大而丰富的。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北大之大。教育家梅贻琦曾说:“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哈佛大学科南特校长也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这次给我们讲授北大历史的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教授说:北京大学之所以“大”,不是因为北大的校舍有多气派,办学

规模有多庞大,而是因为北大自创办以来就会聚了同时代国内顶尖的专家,有些还是国际名声享誉国际的大师,创立了多个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学科,历代为国家培养了无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虽然今天的北大大师级的人物比不上过去,这次给我们授课的老师也不全是北大最知名的教授,但是他们传授的知识要么是他们所研究的学科前沿,要么是教研课改的最新发展方向,抑或者是教育教学最先进的方法理念。所以感觉北大真的高深莫测,心里也觉得不虚此行了。

我们甚至也听到了最振聋发聩的声音。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明确指出,中国外语教育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来开展外语教学,过去我们的很多做法都是在学英语知识而不是在学英语,如果你的方向错了,那速度也就无关紧要了。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后一时间真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原来我们以前教英语的方法不完全对,反而出现费力越多,收效却越小的现象。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认识。最后一堂课上北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吴国胜教授如行云流水般把高深的科技演绎得浅显易懂,妙趣横生。尤其是关于赛先生和德先生的讲解,真是耳目一新。科学和民主早在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引入中国,但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其发展进程总是磕磕绊绊,不尽如意,自从当今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因特网在中

国普及后,科学和民主才真正并驾齐驱、携手而来,因为因特网没有特权、没有等级,用户与用户之间完全平等,这一科学的到来和发展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民主的发展。

训后所思所想

思考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培训结束以后,有一个问题老困扰着我,为什么前后的专家所讲的观点不一,甚至背道而驰、大相径庭呢?回来以后一次上网偶然在北大的论坛上看到一位北大教授的回答才有所明白,他说:“搞昏你的头正是我们的目的,一旦你从这混沌之中清醒过来,你就会站到一个制高点上;而能否清醒过来则要看你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确每一种理论、观点都有他自身存在的条件,不能一概论之。焦英老师的观点甚至有些不合常理,她坚决反对把老师比喻成春蚕和蜡烛,我们都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很悲壮的事,但她认为做老师做到这一步很悲惨,很可怜。想想也是,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往往会把成绩归功于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于这种学生老师只是讲奉献没有用,一定要变得更强、更精、更专才会得到认可。所以她告诫我们如果不想一辈子做教书匠,不想越教越没有成就感,越教越被人瞧不起,那就要做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的老师。

说实话,以前在教学上有些懒散,满足于现状,吃老本、、、、、、,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所谓的职业倦怠,但通过这次培训,我真的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激发了学习和求知的欲望。最后我想,一中想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北大的某一精神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北大没有固定的校训,“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其精神之一,他和我们的老书院情怀“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长三角名校长高级研究班的学习心得笔记(精选多篇)[此文共2068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